第三章 玉体惊梦(14/35)

,喝多了不好。”

任凭红着脸看自己的脚尖,任凭也一时没了话题,一时间出现了短暂的沉默。

成雁突然问:“最近又有什么大作,让咱欣赏欣赏呗。”

任凭说:“最近?哪有时间呢?”

成雁又问:“不对吧,我觉得文如果政治上成功了,那么就不会出好作品了。或者根本就写不出作品了。象司马迁在《报任安书》里说的那样,文王拘而演《周易》,仲尼厄而作《春秋》,屈原放逐乃赋《离骚》……《诗》三百篇,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,文必须是受了一定的苦后才会有好作品。”

“你说的有一定道理。文学本身就带有一种诉说质,有于心而发于外,就象有了痛苦,受了伤,非常想向诉说。比如俗语说的,‘有病想说说,长疮想摸摸’。当然还有其他感如‘高兴’、‘豪迈’、‘感慨’、‘怨恨’等等需要抒发,达到了‘骨鲠在喉,不吐不快’的程度,但是,最伟大的、最感的作品还是在作者经受了巨大的生活磨难后写出的作品,因为这样的作品更具有沧桑感,更撼心魄。比如屈原的《离骚》、《怀沙》,那是因为屈原被小所谄,被怀王流放后才写出的;再如白居易的《琵琶行》,那是被贬谪九江后写出的;再如最伟大的作品《红楼梦》,那是曹雪芹在家族败、穷困潦倒的况下写成的。刚才你说的司马迁,他是受了宫刑以后继续完成《史记》的。即使是一个作家,在自己的不同时期创作作品的成就也是不同的,往往是在经过大的磨难后,作品才写得刻感,如大文豪苏东坡,大部分优秀的作品都是在被贬到黄州后写的,如《念娇》词,前后《赤壁赋》等等;再如辛弃疾,两次遭贬,出现了两次创作高峰。还有象柳宗元,这样的例子简直不胜枚举。”任凭滔滔不绝地说,简直就象老师在课堂上讲课一样。

“照你说的,那庄子写《逍遥游》也是受了大难后了,好像庄子并没有经过什么大的磨难哪。”成雁提出疑问道。

“我说的是很多况,但不是所有的况是这样。当然,严格地说,庄子的《逍遥游》是一篇哲学著作,只是语言的运用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已。文学史上还有这种况,那就是作者经历了一段生活之后,通过远离生活本身的方式去观察它,去回忆它,也容易产生好的作品,因为作者远离生活以后,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产生了一定距离,所以产生很强的美感,使作者发出惊叹。很多辞官归隐者能写出好的作品,就是因为这一点。如陶渊明、竹林七贤等等。”任凭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地址发布邮箱:dybzba@gmail.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!